早在50年代,美国、日本、苏联、印度、菲律宾等国家,都先于中国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有关的理论,如希尔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学说、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学说以及“三系法”的技术路线,都是外国人提出来的;1968年,日本的新城长有还实现了杂交水稻的 “三系”配套。将杂交水稻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袁隆平是1964年才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才发表第一篇研究报告,报告中的核心材料水稻雄性败育株也不是袁隆平发现,而是他的学生发现的。从学术层面上讲,追根溯源,水稻杂交技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是袁隆平的发明。
由于封闭,也由于黄耀祥等不是领导认为的宣传对象,黄耀祥其人几乎不为人知,杂交水稻的历史渊源也有意无意被模糊,突出袁隆平成了政治而不是学术需要。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 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 (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 IR8 。Henry Beachell的工作使印度尼西亚的水稻产量十年(1972 – 1982)翻了一番。由于这些成绩,Henry Beachell于1978年获韩国政府奖,1987获日本政府奖,1996年获世界粮食奖……
90%的中国杂交水稻, 占中国水稻产量的一半, 是从IRRI的品种发展出来的,不要忘了老本。
1981年 以来,IRRI向中国提供了37种杂交水稻,增加水稻产量5.45百万吨, 使稻农收入增加$465百万美元……
当然,袁隆平的同行,搞粮食作物育种工作者,的确也有拿到诺贝尔奖的,那就是领导了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的著名植物科学家,拯救的生命比历史上任何人都多,周游世界,帮助贫困人口寻找更好的生产粮食的办法,被称为“绿色革命之父”的诺尔曼·布劳克。他是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世界“绿色革命”的先驱。他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一种高产、矮秆、抗病力强的小麦良种,并把它推广到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上千万人民因此免于挨饿。诺尔曼·布劳克是1970年第七十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这也是迄今诺贝尔和平奖唯一一次授予一位农业科学家而不是一位政治家。
其实,中国紧锣密鼓宣传杂交水稻,胡吹“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人民网“杂交水稻之父”专栏),初 衷也并不是单纯为了突出袁隆平,造就“杂交水稻之父”,更不是为了诺贝尔奖,而是为了追随老大哥李森科,反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反对DNA——当政的 领导听说杂交育种是“细胞质融合遗传”,不是“细胞核DNA遗传”,就像花大本钱和德国人合作大搞“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一样,杂交水稻成功了就可以打倒 “反动的、反科学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伪科学”(可笑的是,杂交育种的老祖宗正是孟德尔-摩尔根)。
这就是历史,严峻而清晰的客观事实,不管信不信,您高兴还是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