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鸟语花香,悟空问答共享。
独在异乡为异客,出自王维的诗。诗名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四句,表达了思乡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你问异的含义,我是这样理解的:异,指不同的,特别的,另外的。异乡,自然指的是,不同于家乡的地方,此不同,在风土人情、民俗景致等方面,都不一样。正因为不同,作者作为一名客人,很难有机地融入其间,因此就是不同于他人,就是异客,就是外乡人。
第一个异,表达了与家乡的地域之别,风土之别;第二个异,表达的是与当地的人情之别。
两个异字,表达的是一种孤独心情,孤独之中,又逢佳节,自然就思念家乡。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王维是山水诗大家。但此篇却独具一格。是很清新淡雅的小诗。几乎是直抒胸臆,没有炫技。但情感真切,成为其代表作之一,流传千年。
我不禁想到了另一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那是一篇思念故乡慈母的诗作,同样情意绵绵,流芳后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所不同的是,王维写下此诗,正当少年;孟郊写游子吟时,已到晚年。王维的思乡情,孟郊的思母情,都是唐诗中流传下来的精品佳作。但从难度上说,少年王维的此作,因其年方少年,经历尚浅,故更为难得。
前两句,直入主题,写出他乡作客,思念故乡。并用一个独字,两个异字,一个每字,一个倍字,突出展现了思念之切。独、异,反映孤独之境;每、倍,反映思念之切。
这时候,展现给我们的画境是,一个他乡游子,思念故乡的场景,但这一场景并不特指,是泛泛的。因为,他没有直接描画,我们只可猜度,他究竟在他乡的某一方长亭、某一处山巅、某一个树下,还是什么地方?甚至是白天还是黑夜?月下还是灯下?我们都不知道,这是虚写。如果按此脉络延续下去,全诗就落在虚写的套路里,就难跳出来了。当然,我们可以猜想,依王维山水周游的调性,他应当也在户外写诗吧?
果然,接下来的几句,就到了户外了。
王维就是王维,作为山水大家,毕竟画境是他的长项。三四句的画境,倾情推出:家乡的山,家乡的人,他们在登高,他们遍插茱萸,在浓浓的仪式感里,他们在思念着我,这个远方的游子。
当然,其实这是他的想象,根本上说依然也是虚写,但落笔却成了实景,至少在读者的心目中,就有了实景。原因在于,前两句的铺垫之功,那么一个刻骨思乡的游子,他的家人,在行着节日仪式的时候,怎么能忘怀呢?当然,那种仪式是一定存在的,尽管那时候没有微信直播,关山阻隔,无从确认此时此地此景,但那种场景是在的,绝非虚指。如此一来,先抑后扬,先铺陈后伸张,我们就从生动的画面中,读到了王维的心声。
现在,我们关于游子思乡,有很多的意象,比如举酒邀月,比如迎风悲呼,比如长亭望远,比如斜阳芳草,比如揽镜自怜,而王维的此诗,留下了登高思亲的意象,特别地有一种张力,我们感到一种激扬,并无悲切。
对于王维诗作中的画境,苏东坡是他的知音,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如此,我们释然,王维的诗句,道出了千百年来,他乡游子的共同心声。尽管现在科技发达,小小手机就能让天涯成为咫尺,但思念的情怀是共同的。
就算我与你万里之外可以直播,但我依然在异乡,我依然是异客。你说是吗?
感谢你的提问,让我们又一起回味游子心声,体会人类美好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异是什么意思(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