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全面分析科技未来发展趋势)

   发布日期:2025-01-24 14:52:23     手机:https://m.qqhuangye.com/wenda/tag/3412.html     违规举报

简述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全面分析科技未来发展趋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这就意味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功能更加突出,党和国家将以更大力度推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重大任务落地。同时,科技创新发展的六大最新发展趋势,也将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就业结构变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趋势一:以国家实验室为主要标志的创新平台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将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实验室是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竞争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国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建设若干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要在聚焦国家长远目标和重大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国家甚至全球提供科学解决方案,其研究领域是在集成多学科基础上的综合。其实,科技部自2000年开始试点国家实验室,但很多实验室长期处于筹建或试点阶段,直到2020年我国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

  除了积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2021年要完善创新基地布局。主要包括: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部最近启动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分为综合类和领域类,综合类创新中心聚焦区域重大需求或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域,领域类创新中心梳理出“卡脖子”

  和“长板”技术,提出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和攻关任务。

  发展新型研究机构,关键在人才。不仅需要一批战略领军科学家,更需要一批又一批青年科研人才,支撑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和持续发展。以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布局建设,必将提供众多的科学研究就业岗位,吸纳不同类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将成为我国科研领域的国之重器,也将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实现人生价值的精彩舞台。我国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科研人员队伍的年轻化特点非常鲜明,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广大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要准确把握机遇,加盟新型研究机构,积极投身科学研究领域,把青春和智慧贡献给壮丽的科学事业,让人生在科技创新中不断出彩。

  趋势二:民生科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疾病防治攻关等民生科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疾病防治攻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内容包括:脑重大疾病机理与干预研究,癌症、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等临床医学与健康等。以疾病防治为代表的民生科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简单地说,民生问题指的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食品安全卫生、人口健康、防灾减灾等领域。近年来,食品安全、健康保健等问题不断凸显,改善和解决这些民生问题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服务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科技”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民生科技发展空间大、需求旺、前景广。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有助于孕育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岗位。因此,广大高校毕业生要增强科技创新的价值认同、能力准备和机遇把握,着力在民生科技领域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趋势三: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区域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已经明确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地打造新时代区域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或地区),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其他城市来说,科技创新也是其实现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的关键枢纽,对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撬动作用。可以通过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带动作用,形成不同区域差异化的竞争新优势。

  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了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流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打着凝聚人才的高地。中央和地方出台系列措施吸引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汇聚。比如,重庆、成都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布局建设西部科学城(重庆),面向全球引进100家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设立研发机构。2021年4月23日,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揭牌,预计组建300人核心研发团队,还成立了重庆两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三航先进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聚集创新人才超1000人,其中院士团队11个、博士近400名。从长远来看,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必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干事创业的热土。

  趋势四: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要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特别是领军企业、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聚集各类创新要素,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有条件的企业要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或依托产业集群创办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政府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目的在于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可以带动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在大企业的支持和辅导下实现技术创新,支持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创新联合体可以有效统筹行业上下游创新资源,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企业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衔接的有效载体。企业研发机构也是吸引高层次人才就业的重要领域。骨干或龙头企业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研究院或者实验室,围绕企业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获取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产业升级和产业更新,从而获得持续竞争力。比如,山东省201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底,已经实现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其中,20%大型工业企业要建立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50%大型工业企业要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近年来,企业研发机构也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趋势五: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科技开放合作。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是大趋势,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战略,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展望未来,我国将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要举措包括,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实施科学家交流计划。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应避免陷入针锋相对的恶性竞争,近期可以把重点放在应对气候变化、人类重大疾病挑战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方面进行合作。中国始终要坚持开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构建多元开放的科技创新生态,以及多元包容的人文环境。

  科技创新全球合作,要求科研人员必须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和国际格局,能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国际竞争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素质。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部门设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也为科研国际合作交流提供重要支撑。高校毕业生也要把握好全球科技创新新趋势,适应我国科技创新参与全球竞争的时代要求。

  趋势六:更加重视基础研究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健全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机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国家将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2021年将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优化项目申报、评审、经费管理、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消除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作为一种“长线投资”和“战略投资”,基础研究经费不应只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应探索经费的“多元投入”。2021年初,上海市科委与联影集团联合设立“探索者计划”,拉开了上海探索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的序幕。建议发挥中央财政的引导作用,通过与地方共同设立区域创新联合基金等方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科技计划、加大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税收优惠力度、支持基础研究相关捐赠享受税收减免等,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

  总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重塑我国未来发展和竞争新优势。只有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才能使国内大循环活力更加强劲,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只要我们坚持科技创新的“中国自信”,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发挥大国优势,未来我国的科技创新一定会行稳致远,当代青年科研人才才有实现人生出彩的崭新时代舞台。

 
 
本文地址:https://qqhuangye.com/wenda/tag/341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error":400,"message":"over quota","url:"https://qqhuangye.com/wenda/tag/3412.html
 
更多>同类问答

推荐图文
推荐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2  |  SiteMaps  |  BaiDuNews
Processed in 0.359 second(s), 8 queries, Memory 0.5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