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哪个学派(庄子是哪个学派代表人物)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为也。”作为道家学派的两位大佬,他们的思想固然会有很多共同点。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其思想也发生很多激烈的碰撞。那么到底谁才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呢?
道教于东汉末年依托《道德经》而产生,其以不死的神仙信仰为特征,以元气宇宙论为理论结构与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由于张鲁家族的南迁和李唐王朝对道教的推崇,道教广泛传播,道经谱系也逐渐形成,外丹理论和内丹理论开始形成并发展完备。然而在这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道家两位大佬在道教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老子被极力推崇,庄子备受冷落。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位列三清,在道教中地位极高,且数百年来备受尊崇。而庄子在道教产生的数百年之间,不论神职大小,始终未得一席之地。直到唐玄宗时才被封为“南华真人”。那么庄子是否真的像道教中的地位一样,无人问津吗?
老子宛如一个洞悉世事的智慧老者,庄子更像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落魄青年。老子追求清净无为,顺应自然,庄子追求随心所欲,逍遥自在。他们在思想上的差别,主要对“道”的认识不同。
老子的道虽无形无像,但他是独立的和实体性。根据老子所言,道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是被视为能够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它不可能被完全虚化。它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才能化生出种种实体性。然而庄子对这种“道”作为创生万物的本源的观点是持怀疑态度的。庄子的“道”,一方面可以通过消除经验世界或经验事物的相对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经验知识的相对性凸显出来的。可以说庄子的“道”更像是一种境界之道。老子是从万物众生中,单独提取出“道”;庄子则将“道"消融入万物之中。其次他们对待处世哲学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老子认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减少不必要的作为,不妄为。而庄子认为不能只讲“无为”,我们需要一个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取消一切差异,取消一切功力,最终达到无所待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庄子所说的“至人”的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一,独与天地精神相来往的逍遥境界。庄子所追求的是高度的,绝对的自由。
对于“出世”的问题上,老子将“道”作为最初本源的情况下,引发的出世追求往往为避居山林的逃世遁世追求。庄子则认为这属于“小隐”,小隐把世间与出世间割裂开,那就还处于相对立的状态中。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除了物与物、人与物的相对立的关系,也消除了俗世与山林、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在他看来,与世俗处,却不将世俗的是非善恶区分当真,即可出世。他们处世哲学上的区别,正是源于他们对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矛盾性问题的看法的区别。老子捕捉到事物间有强弱、兴废等的矛盾关系,许多时候会转化为为人处世的一种智巧。在老子看来,只有处于矛盾的被动、柔弱的一方,最终才能转为矛盾的主动、主导的一方,这就是智巧。庄子则不然,庄子暴露事物的矛盾,是为了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引出万物一齐的“齐物”论。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里,没有战争,没有欲望,人民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庄子则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没有国家的概念,没有权力压迫,没有法律法治,也没有贫富贵贱。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全然一体,是纯粹的任乎自然。
由庄子对“道”的悟解,可见庄子虽然地位不如老子,但是其对道的注解和站立的高度远高于老子,所以庄子才是道家的集大成者